對很多人來說
即便沒有學過鋼琴
也一定見過或聽說過“奏鳴曲”
什么樣的曲子是“奏鳴曲”?
為什么它經常被作為
鋼琴比賽選曲的第一選擇?
“奏鳴曲式”又是什么?
這兩者有什么區別?
奏鳴曲v.s.奏鳴曲式
奏鳴曲(Sonata)由拉丁語和意大利語的動詞"sonare"演變而來,意思是“發出聲音”。18世紀之前,這個詞基本泛指一切通過演奏,而非歌唱表演的曲子。直到古典主義時期,奏鳴曲才被定義為“由一件獨奏樂器演奏,或由一件獨奏樂器和鋼琴合奏的器樂套曲”。
奏鳴曲式的結構
奏鳴曲式主要分為三個部分:
· 呈示部 (Exposition)
· 展開部 (Development)
· 再現部 (Recapitulation)
01.
呈示部 (Exposition)
“主題”是一首音樂作品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,反映著作曲家最核心的樂思。
這里,我們可以把奏鳴曲式的“主題”類比為電視劇中的男女主人公,那么奏鳴曲式的“呈示部”就相當于電視劇的前幾集。在呈示部中最開頭的旋律或者幾個音符,通常被稱為“主部主題”或者“第一主題”,相當于我們的男主角登場了。
當第一主題交代清楚后,女主角,也就是第二主題就會出現,也叫做“副部主題”。它的個性有可能跟第一主題相近,也有可能是對比強烈的“互補型”。因為都是“主角”,按照套路,就一定會產生交集、碰撞出火花。
02.
展開部 (Development)
展開部是整個奏鳴曲式中最自由的部分,通常會在呈現部主題的基礎上加以變形、展開,也可能會衍生出新的主題。
展開方式會有很多,比如:主題的變奏、旋律節奏的變形與展開、調式調性的游離等,五花八門。展開部通常會有強烈的戲劇性。對比強烈,但又彼此聯系。如同電視劇中,隨著男女主角遇見了一些人、經歷了一些事、矛盾沖突就會不斷升級,劇情走向開始變得跌宕起伏。▼
03.
再現部 (Recapitulation)
當你聽一部音樂作品,一定會有“似曾相識”的感覺:“這個旋律我剛才聽到過!”再現部,顧名思義,就是把呈現部搬出來再演一次。所以再現部通常會跟呈現部非常像,有時幾乎是一模一樣。
這個時候,作為“男主”、“女主”的主部主題、副部主題經過一系列的挫折與磨合,矛盾基本已經解決。所以在音樂上就會表現為調性統一,副部主題一般會放棄自己的調性而轉到主調,雙方求同存異、相互融合,達到圓滿和諧。
用于練習或者演奏的奏鳴曲推薦
· 莫扎特第十一號鋼琴奏鳴曲
(Piano Sonata No. 11)
· 海頓第六十二號鋼琴奏鳴曲
(Piano Sonata Hob. XVI/52)
· 貝多芬月光鋼琴奏鳴曲
(Piano Sonata No. 14)
· 舒伯特第二十一號鋼琴奏鳴曲
(Piano Sonata No. 21)
· 肖邦第二鋼琴奏鳴曲
(Piano Sonata No. 2)
· 李斯特b小調鋼琴奏鳴曲
(Piano Sonata in B minor)
· 斯克里亞賓幻想奏鳴曲
(Sonata-Fantaisie)
· 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奏鳴曲
(Piano Sonata No. 2)
· 普羅科菲耶夫第七鋼琴奏鳴曲
(Piano Sonata No. 7)